丹麦文学简史

  在古代和中世纪,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丹麦历来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更易接受来自南方特别是德国的影响,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造就了童话家安徒生、评论家布兰代斯和无产阶级的小说家尼克索等著名人物。

  丹麦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1500年前。在它境内出土的公元 400年左右的两个黄金号角上所刻的北欧古文字──罗纳,都以 H开头,以共鸣元音结尾,说明当时已出现了诗歌的雏型。最长的罗纳碑文是983至987年丹麦国王青齿王为其父亲立的墓碑。有些碑文具有诗的韵律。

  19世纪上半叶,丹麦文学的主要流派是浪漫主义。诗人阿达姆·戈特罗勃·欧伦施莱厄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黄金号角>(1803)标志着丹麦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世界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是这个时期丹麦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童话创作中,他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民主主义精神。安徒生的童话是丹麦对世界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同时期的约翰·卢兹维·海贝亚既是评论家,又是轻松喜剧作家。他的剧作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使丹麦的喜剧获得了新生。他创办的期刊 <哥本哈根飞邮报>以及后来的 《临时报》对当时丹麦文坛影响颇大。诗人弗雷德里克·帕卢丹-缪勒主张“诗人要为自己的时代和人民而创作”,他的讽刺长诗<人之祖亚当>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现实主义的先驱是小说家梅·阿隆·戈尔施米特,他的<一位犹太人>(1845)曾轰动丹麦。代表作是小说<无家可归>(1853~1857)。他还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丹麦的一支妙笔”。

  19世纪70年代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取得“突破的年代”,作家围绕着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创作。核心人物是评论家格奥尔格·布兰代斯。他认为欧洲的革命产生了“文化成果”,丹麦文学没有跟上欧洲形势的发展而拘泥于旧浪漫主义,出现了脱离实际的倾向,局限性越来越大。他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主张“文学应从实际生活中来,应研究现实生活”,文学创作要“把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187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所作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报告标志着现实主义和现代文学在丹麦的“突破”。受到布兰代斯影响的主要作家有:彦斯·彼得·雅科布森、霍尔格·德拉克曼和索福斯·山道夫,以及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作家海厄曼·邦,他对丹麦和德国文学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他自然主义作家如卡尔·吉勒鲁普和亨里克·彭托皮丹,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前者的早期作品就具有欧洲自然主义色彩,主要著作是小说<日耳曼人的弟子>(1882)、<敏娜>(1889)和<磨房>(1896)。后者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剖析当时社会的小说,如《天国》(1891~1895)、<幸福的彼尔>(1898~1904)和<死人的王国>(1912~1916)等。这些作品在丹麦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他们两人在191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19世纪90年代丹麦诗坛上出现了两个象征主义作家约翰内斯·约恩森和索弗斯·克劳森。后者是丹麦现代文学有影响的抒情诗人。

  20世纪前半叶中,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是马丁·安德逊·尼克索。他的早期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后期的代表作是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1906~1910)、<蒂特──人的孩子>(1917~1921)和<红色的莫尔顿>(1945~1948),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过程。约翰内斯·威廉·延森是当时另一位重要作家,他创作的思想基础是达尔文主义和信仰技术进步。最著名的小说六部曲<漫长的旅行>(1908~1922)以神话的形式,描绘了人类的发展。他的9 册巨著《神话》(1907~1943)发展了一种介于随笔与小说之间的文学体裁。他还是丹麦20世纪文学中的语言革新大师。194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0年代中期,法西斯给欧洲带来了危害,使丹麦人民有所觉醒。很多作家抛弃了和平主义的幻想,坚决同法西斯进行斗争。汉斯·基亚克的小说<渔民>(1928)、<日工>(1936)和<新时代>(1939)是丹麦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作品。这个时期,戏剧得到了蓬勃发展。主要剧作家有凯·蒙克,他的作品有《坎特》(1931)、《言词》(1932)、<橡之幸福>(1940)和<卡纳之前>(1943)。他最初赞赏德意法西斯的独裁政治,但很快对德国占领军采取谴责的态度,在德国占领期间创作的《尼尔斯·埃伯森》因而遭到禁演。他参加了地下抗德运动,并一度是抵抗运动的发言人。1944年被德国占领军杀害。凯尔·阿伯尔也是进步的剧作家。他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德国占领军。其主要剧作有《安娜·索菲亚·赫兹维》(1939)、《犹滴》(1940)、<锡尔克堡>(1946)、<蓝色的狮子狗>(1954)和<尖叫>(1961)。他是“丹麦—中国文化联系协会”理事,并访问过中国,还为此创作了长篇作品《米尼考依的三人》(1956)。德国占领丹麦期间,抒情诗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发挥了动员人民、宣传爱国主义的作用。青年爱国诗人莫登·尼尔森在参加地下抵抗运动的同时,创作了爱国主义的诗歌,1944年于德国占领期间牺牲,年仅22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丹麦文坛展现了新的面貌。重要作家马丁·阿尔弗雷兹·汉森创作了大量的小说、随笔等。主要作品有历史小说《幸福的克里斯托弗》(1945)和<蚯蚓与公牛>(1952)。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青年诗人和作家,主张以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围绕着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文学的倾向。其中有诗人奥勒·萨维、埃里克·克努森、弗朗克·耶耀、欧勒·韦沃尔、托基尔·布约恩维、欧弗·阿比尔高、哈尔弗丹·拉斯穆森和剧作家芬·梅特林等。

  50年代以来,丹麦文坛出现了一些新作家和新作品,主要倾向是暴露和批判社会阴暗面,切中时弊,通俗易懂。这一代作家中比较著名的有克劳斯·里弗贝亚,主要作品是诗歌,也创作了不少小说、剧作、电影剧本和评论,是目前最多产的作家。此外还有小说家拉耶夫·潘杜鲁、彼得·西贝亚、斯汶·奥厄·麦森、汉斯·约恩·莱姆博恩,童话作家威利·瑟恩森,诗人、小说家伊万·马利诺夫斯基,诗人耶斯·奥恩斯博和比奈·安诺森等。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丹麦文学简史]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4-11-02 00:48:06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